V2EX = way to explore
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V2EX  ›  also24  ›  全部回复第 188 页 / 共 284 页
回复总数  5680
1 ...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 284  
@yinxiu1996 #51
对于 微软 - 消费者 的关系来说,微软确实没有义务维持 Office 365 的价格稳定。
对于 微软 - 消费者 的关系来说,微软也确实没必要主动理清家庭版的授权条款。

但是请注意,数码荔枝不是 *消费者* ,数码荔枝是 *经销商* 。
作为厂商,是需要保护经销商利益的,如果厂商对扰乱市场秩序的事情视而不见,并不是一件好事。

我不清楚你是否知道 “限价” “窜货” 等词,是否明白为什么闲鱼上的 NUC 比 “官方渠道” 要便宜。
相关的信息,你可以自行查询一下,为什么厂商需要限制最低零售价。

在市场如此混乱的情况下,对自己的 “经销商” 却不提供任何支持(哪怕只是对某些行为进行定性),这样的厂商,我认为它不是蠢就是坏。


至于默许,并非简单的通过 “微软没有管” 来判断,你稍微搜索一下就会明白,微软关于 “家庭版” 的分享对象的描述,有过多次变更,且是越变越模糊的。

而 “骚操作更低价格” 的问题,我想要强调的是价格体系混乱,对 “老实人” 的冲击。
我并不认为数码荔枝的定价策略一定正确,事实上我之前也和朋友抱怨过 IDM 促销的一些事情。
@clearc #47
你的说法我能够理解,包括 46 楼的朋友关于 setapp 的说法。

我对此类行为的忍受度相对较高,主要是因为我觉得:
我们不能把 “好人” 的要求放的太高,并希望他们通过损害自己的利益来达成 “好人” 称号。


可能我从一开始就不认为荔枝会是一个 “完美的” 正版化推广者,所以心理落差比较小吧。

当然,不论是否有做错事,既然引发了争议,说明必然有不如意的地方。
建议荔枝在 PR 方面再慎重考虑一下,自己希望呈现出的形象是怎样的,是否对这个形象做好了准备。
@clearc #41
回复提示能看到,你可以看一下你回帖需要消耗多少铜币,短回帖如果超过 5 铜币,那可能是降权了。

那个帖子我之前有看过,我认可关于 “封禁是荔枝主动要求的”的说法,但我不认为这件事里荔枝有太多责任。

厂商给了荔枝代理权,荔枝把序列号卖给了 A 使用,A 把序列号卖给了 B 使用。
这个问题其实应当拆成两个合同来理解:
B 与 A 的销售合同,A 与 荔枝&厂商 的销售合同。

B 遇到了序列号问题,不论是什么原因,都应当由 A 来解决。
如果 A 认为这件事是荔枝的责任,那么 A 可以自己向荔枝发起追偿。

B 和荔枝之间没有任何合同关系,荔枝对 B 的序列号不负有任何责任。


至于推脱给厂商的行为,却有不妥,但在整件事里我认为不算决定性的错误,因为荔枝原本就对 B 不负有任何责任。

关键错误是:A 违规转售了授权,导致自己的所有客户授权出问题,且(似乎)没有做好售后措施。
从 17 年开始就从数码荔枝购买软件,算了下也买了超过 500 块钱的软件,应该算老用户吧。

这件事我认为数码荔枝确实 *存在过错*,但是微软官方的暧昧态度才是 *罪魁祸首* 。


我自己最近几年长期订阅 Office 365,能够感受到正版卖家 / 买家的痛苦。
Office 365 是微软主推的产品,官方商城定价个人版 398,家庭版 498。
https://www.microsoftstore.com.cn/office/office-365-personal/p/qq2-00009

但是大家会按这个价格购买嘛?

15 年左右,市面上就出现了大量的 50 块左右的 Office365 家庭版密钥,后来价格逐渐上涨到 199 左右。
链接: https://www.v2ex.com/t/205126
(当时数码荔枝也出售过,还引发了质疑,链接: https://www.v2ex.com/t/206496

16 年中,出现了大量 90 块左右的 Office365 个人版密钥,等效大约家庭版 120 元。
当时我还发了帖子,链接: https://www.v2ex.com/t/285562

18 年年底,又出现了一批 80 一年(后涨价到 160 )的 Office365 家庭版密钥。
链接: https://www.v2ex.com/t/515677

这些密钥,究竟是来自什么渠道我完全不清楚,但是毕竟是数字密钥,它能正常兑换,且兑换过程中没有任何其他特殊声明,我认为这些密钥都属于微软认可的 “正版” 范畴。

补充说明:我自己虽然购买家庭版,但是从未对外出售,早期购买家庭版是因为当时个人版限制设备数,后期纯粹是因为购买成本低。

即使抛开这些 “野渠道” 不谈,现在 “正规”第三方渠道是什么价格呢?
我们以数码荔枝为例,当前的价格是:个人版 269 家庭版 299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565828227961


从 15 年到 19 年,我不知道微软是有意还是无意,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完全没有关心过 Office365 的价格体系,对于那些不明渠道的低价密钥也从未有过态度(我认为这代表默许)。

回到家庭版的问题也是一样,与你分享家庭版的人,究竟需要是“家人”?还是“朋友”也行?亦或者只是“帐号”?
微软在这件事上从未有过明确表态,一直都是一种暧昧不清的态度(我认为这也代表了默许)。

价格体系的不稳定,和授权条款的不明确,对数码荔枝这样的 “正版商家”,是很不公平的。
他们虽然有着官方代理授权,但是其它人借助各种 “骚操作” 拥有更低的价格。

我能够理解他们面对的压力,但是 “官方拼车”这件事,实在是 “不合适”。
这实际上导致自己被拉到了 “不规范”授权的战场,我认为这对 “数码荔枝” 的品牌非常不利。
我不会因为这件事去指责荔枝,但是我非常建议他们不要继续做这件事。
https://www.lizhi.io/blog/94813543


在这件事里,微软才是那个最大的恶人。
https://wx3.sinaimg.cn/large/760b39b3gy1g7irwzuu22j20d907nai4.jpg
2019-09-29 14:09:27 +08:00
回复了 Chenhe 创建的主题 问与答 讨论下天气 api 调用的优化方案
补充:
才想起来我数据库里其实只存了一部分数据,具体的 县 / 区 一级的数据有 142 MB 那么大。
and 接口实现很简单,单 php 文件不到 100 行就好了。
https://wx3.sinaimg.cn/large/760b39b3gy1g7gcuu2b6mj20oq0emmzk.jpg
2019-09-29 14:05:29 +08:00
回复了 Chenhe 创建的主题 问与答 讨论下天气 api 调用的优化方案
其实可以自己把地理区域的边界爬下来,然后写一个简单的服务。

我拉了区一级的数据,其实并不大:
https://wx2.sinaimg.cn/large/760b39b3gy1g7gcpe54t4j21nq05cn0a.jpg

然后就可以自己写个简单的接口来查询,类似这样:
https://geo.by24.cn/district.php?point=113.031952,27.396448

注意:上面这个接口是我写着玩儿的,不要拿来用
2019-09-29 11:12:00 +08:00
回复了 awhane 创建的主题 成都 有成都头条的老哥吗?
@awhane #7 https://ws3.sinaimg.cn/bmiddle/62e721e4gw1et02ek7u61j200k00k3y9.jpg 我以为你从 18 年过年找到现在……
2019-09-29 10:56:34 +08:00
回复了 awhane 创建的主题 成都 有成都头条的老哥吗?
https://ws3.sinaimg.cn/bmiddle/62e721e4gw1et02ek7u61j200k00k3y9.jpg 看了下楼主的发帖记录,现在寒冬这么严重了嘛?
2019-09-26 18:14:29 +08:00
回复了 uasier 创建的主题 问与答 各位自己的域名和自己的网名一样嘛
域名和真名完全一样 (没有任何多余后缀 com net cn 之类的)
2019-09-24 01:35:19 +08:00
回复了 ysoserious 创建的主题 问与答 这种情况下可以读到 session 吗?
OK,背景普及完毕,楼主的问题是怎么出现的呢?
很简单,session 是 B 服务器生成的,session-id 也是 B 服务器下发的,而 session-id 存储在 a.php 所在的 A 服务器,你使用不带 session-id 信息的本地客户端去 B 服务器查,当然就查不到相应的 session-data 啦。

而关于 “另一个人” 此时访问 a.php 的问题,其实涉及 a.php 的实现。
默认情况下,a.php 里应该是没有做 session-id 的保存和复用的,也就是说 a.php 下次请求 B 的时候,连 session-id 都不会带,那么自然就取不到相应的 session-data 啦。

杠精情况下,a.php 可以自己实现一套类似 cookies 的 session-id 持久化机制,来保证自己下一次请求 B 的时候会带上 session-id,那么自然就能取到相应的 session-data 啦。
2019-09-24 01:30:22 +08:00
回复了 ysoserious 创建的主题 问与答 这种情况下可以读到 session 吗?
引用一下自己在之前帖子里的回复:
https://www.v2ex.com/t/520410

这就体现出了很多人混淆 session / session-data / session-id / cookies 的情况了。


不少人因为 cookies 里存储了一个叫做 session 的变量,就粗暴的认为这是 session 的本体了。

我倾向于把东西划分为 session 和 session-data 来解释:
session 是个虚拟概念,代表了一个虚拟的会话过程
session-data 是个实体概念,代表这个会话中的独享数据(例如登录状态、用户信息等)

在大部分实现中( flask 除外),cookies 里存储的只是 session-id,只是一个索引 id 而已,就一串字符 id 而已。
真正的 session-data,其实是存储在服务端程序中的,服务端程序,根据 session-id,取出了 session-data 参与运算渲染。
于是在外界看来,就好像这个 session 是通过 cookies 里的 session-id 来维持的一样。

https://ws2.sinaimg.cn/large/760b39b3gy1fyhtr5gmuqj209105u74e.jpg


这就造成了许多人 “ session 是存储在 cookies 中” 的误解。
同时也造成了,在讨论 session 的时候,很多人混淆 session 会话 / session-data / session-id 的情况。


当然,刚才被我排除掉的 flask,人家是真的把 session-data 存储在 cookies 中的(即 “客户端 session ”),所以在使用 flask 的时候,要处理好 secret_key 的安全性,否则容易出现 伪造 session 的问题,另外就是 flask 只对 session 做了签名,没做校验,所以本地 session 是可以被解码查看的。当然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不多说。
还有许多平台带来的互联网文化,也是很有意思的。

早期的 斑竹、大虾、小白、PLMM ...
后来的 楼主、沙发、板凳、兰州烧饼...
平台特有的 一楼喂熊、233、RT、紫薯布丁...
V2 文化的 迫于 XX、六字真言...

有一些似乎都无法考证到底怎么发源的了,比如 沙发板凳 / 楼主 的出现应该是因为盖楼,但是盖楼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似乎不可考。

在知乎这种新形态平台刚出来的时候,还有许多人习惯性的称呼“楼主”“反对一楼回答”,如果翻看一些早期内容还能看到痕迹,当然现在基本上都是喊“题主”和“答主”了。
这个事儿其实可以严肃讨论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溯源,以下基于我对中文互联网的了解,可能会有部分错误。

在 Web 1.0 时代,或者说 PGC 时代:
此时比较常见的是门户网站的 新闻 /文章 /页面 。
少量的个人网站被称为个人主页( personal homepage )。

关键词:文章 / 页面

在向 UGC 的 Web 2.0 时代进发的过程中,BBS 出现了:
BBS 是什么的缩写呢? bulletin board system,也就是 电子布告栏。

一个布告栏上的内容是怎么划分的呢?想象一下,布告栏被划分为多个区域(分区 /板块),上面贴满了一篇篇的内容(帖子)。

但是 BBS 不同的是什么? BBS 可以回复啊,既然是回复帖子,就叫“回帖”吧。

这里插一句百度贴吧,其实也是论坛,也许是为了保护“贴吧”这个招牌,也许是因为 “帖子 /贴子”本来就大量混用,贴吧选择了“贴子 /回贴”这个称呼。

关键词:分区 / 板块 / 帖子 / 回帖 / 贴子 / 回贴



随着向 Web 2.0 时代的迈进,博客出现了:
博客为什么叫博客? Web log -> blog -> 博客,其实就是 网络日志 /日记 。

那么博客上的文章,就是博客文章了嘛,再按照不同的缩略方式,就可以讲:我发了一篇 文章 / 博客 / 博文 (此时“博客”指的是单篇文章而不是整个站点)。

与博客类似的,就是空间( QQ 空间,百度空间...)了,这个命名我不清楚是否和 MySpace 有关。
空间更像是一种集合体,复合了多种服务,可以理解为早期博客是空间的一个子集,后期博客在向空间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博客 / 文章 / 博客 / 博文

//简书为什么叫“文章”?因为简书是个博客平台啊。


紧接着,推特出现了,或者说类似推特的一大堆服务出现了:
我没有找到 twitter 官方自称 micro blog 的证据,但是确实早在 2007 年,就有媒体称此类服务为 social network microblogging services 了。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207045512/http://www.thws.cn/articles/twitter-clones.html

那么 micro blog (微小的博客)进入国内之后,自然入乡随俗的被称为“微博客”了,相应的也就有了“发微博”的说法。

当然,平台的意志也是很重要的,Twitter 叫 “ Tweet / 推文,饭否叫“消息”,做啥叫“更新”,Follow5 叫“分享”,腾讯微博叫“广播”,嘀咕则就叫“嘀咕”,这些就是平台的策略了。

那么为什么微博要用“条”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1、诉其本源,twitter 限制 140 个字符是因为短信,而短信我们已经习惯称之为“条”。
2、微博希望主打的就是“轻快”的特色,用“条”更能体现出来。

关键词:微博 / 推文 / 微博 / 条


从微博时代可以看出,平台越来越趋向于放弃通用名称,通过给出自己独有的称呼来表达个性。
为什么 V2 叫“主题”(包括 V2 之前已经有论坛称帖子为主题),也许就是出于这种考虑吧。
2019-09-19 18:38:26 +08:00
回复了 cjpjxjx 创建的主题 分享发现 为知笔记支持私有化部署了,是不是多了个选择
2019-09-18 17:01:38 +08:00
回复了 0Nick 创建的主题 深圳 公交车也要上下车都刷卡/码了
@bxsw #12
东莞是比较有名的 “分段递减模式” ,之前珠海也有,深圳有部分线路也是这样的。
售票员模式和上下车刷卡模式的 “分段计价”,相对来说对短途乘客会更友好一些。

另:东莞已经在准备取消 “分段递减模式” 计费了
http://dgdp.dg.gov.cn/007330029/0801/201907/190b89026c2b4be5995b24d2e1728e44.shtml
> 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东莞市完善城市公共汽车票价听证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调整后的方案在基本维持现行公交票价水平的同时,单独制定了公交快线新标准,将高速路段过桥过路费纳入公交快线票价;同时拟取消跨镇公交分段递减统票计价方式。
2019-09-18 16:43:52 +08:00
回复了 0Nick 创建的主题 深圳 公交车也要上下车都刷卡/码了
@imnpc #10
@0Nick #11
珠海公交去年 11 月 18 日 起也把所有公交调整为 1 元了
https://mp.weixin.qq.com/s/VjccfN1TCd6n58j0EKUsbQ
2019-09-18 16:40:26 +08:00
回复了 0Nick 创建的主题 深圳 公交车也要上下车都刷卡/码了
目前( 8 月 30 日)
358 线和 M488 线都有一辆公交车
在试行「上下车刷卡」模式

计划 9 月 16 日开始
358 线无人售票分段收费上下车刷卡模式
会在全线路全面启动

换句话说就是
到时候深圳所有 358 车的乘客
上下车都需要刷卡

https://mp.weixin.qq.com/s/B3eagI9hVXb0R_rkTMKt0A
1 ...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 284  
关于   ·   帮助文档   ·   博客   ·   API   ·   FAQ   ·   实用小工具   ·   234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 430ms · UTC 10:32 · PVG 18:32 · LAX 03:32 · JFK 06:32
Developed with CodeLauncher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