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iaohao #28 实际上家庭用户基本不会用上 L3 交换机,甚至连管理型交换机都很少,就算有也是 L2 级别的,所以这套网路架构其实并不适用目前 V2er 的大多数环境。
具体到实践中来说,划分网段目前对家用的意义可能仅限于隔离网路了。但是真的有很多简单高效的方法,比如说直接做端口隔离,亦或者是直接做防火墙规则(多网段)都可以达到,和上多一个设备效果一样,甚至更好。
其次对于一个全功能路由来说,服务集中并没有问题,反而提高易用性的同时,便于管理。
比如说:目前 Openwrt 等路由在 DHCP 的同时,附赠了主机名内部 dns ,如果引入额外的设备,增加了配置成本外,也是收益不明确的。
至于多层 NAT 和软路由的职责,确实应该尽量避免(尤其是软交换),但是还是那句话,实践中引入的设备大多数都是二手设备复用。在考虑配置成本的情况下,多层 NAT 是可以接受的。
比如说为 IOT 设备准备一个单独的 SSID ,从而利用到的老旧路由器。亦或者是访客 WiFi ,这类对性能要求不高,又没有什么互联需求的设备,直接怼上一个无线路由是最简单方便的(毕竟是 AP ,路由只是附赠的)。
至于后面在家庭引入 BGP/OSPF/RIP 等操作,如果是自己拿来玩是没问题的,从实用角度出发有非常多更好的选择( geosite/ip/as 等),而且不会引入多余的复杂度。
其实最后说起来,我是认为家庭网络总体目标应该是保证其简洁、轻量、易替代性,对于路由则是应该保持一体性。毕竟玩脱了影响到家里人上网的时候,排查时间越短越好,恢复时间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