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EX = way to explore
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alexecn
V2EX  ›  阅读

2021 年 我的万元阅读书单与推荐(第十篇)

  •  1
     
  •   alexecn · 2022-03-03 11:00:29 +08:00 · 1832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994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微信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MTY5MTA0MQ==&mid=2247483905&idx=1&sn=f6db20327eb29d01a6f16ce10f2c929a&chksm=fabfe14fcdc868592862f5b3c9d3e273419fbaca163cb957637837e46a2c3ec5696ac3275523&token=1158994742&lang=zh_CN#rd

    编号 91
    书名 盲眼钟表匠
    类型 演化
    作者 理查德•道金斯
    推荐度 5 星
    经典度 5 星
    字数 26
    个人评价 我的疑问:本书是经典演化论书籍之一,必看。其中的盲眼钟表匠的概念在其后很多书中都有引用。不理解本书的观点,也就无法理解演化论的核心思想。本书出版于 1986 年。本书讲述了:达尔文演化论涵盖所有生物—人类、动物、植物、细菌,以及地球以外的生物(假定我在本书最后一章所说的正确无误)。为什么我们会存在?为什么我们是这副德行?达尔文演化论提供了唯一令人满意的解释。本书书名中的“钟表匠”,是借用 18 世纪神学家培里( William Paley ,1743~1805 )的一本著名的专论而来。培里的《自然神学》( Natural Theory )出版于 1802 年,是“设计论证”的著名范例。“设计论证”一直是最有影响力的支持“上帝存在”的论证。《自然神学》以一个著名的段落开头:我走在荒野上,要是给石头绊了一跤,要是有人问我那块石头怎么会在那里,我也许可以回答:“它一直都在那里!”即使我知道它不是,这个答案也不容易被证明是荒谬的。但是,要是我在地上发现了一个钟表,要是有人问我那个钟表怎么会在那里,我就不能以同样的答案回复了,“据我所知,它一直都在那儿。”个人评价:这是我能看到的最早的系统讨论演化论的一本书,演化论就是达尔文理论。对于演化论可能很多人,特别是中国人来说很陌生,演化论不仅仅只是简单地物竞天择,而它有很多具体的思想,这个思想可以用于我们正确的认识世界。演化论思想应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从演化论思想衍生出来了,很多其他方面的一些思想,例如我现在能看到的演化医学,就是从演化论的角度去探讨如何治疗人身体的疾病。其实这里面包含了很多很多的一些关键性的思想,例如概率,例如适应,例如竞争,例如渐变,还有边界问题。这些思想很多都是违反人们直觉的。本书作为理查德道金斯的早期作品。我觉得是可以推荐大家阅读的,特别本书出版于 1986 年,在那个时代这本书应该是属于划时代的一本。
    介绍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924311/
    编号 92
    书名 如何制造一个人
    类型 人体
    作者 菲利普•鲍尔
    推荐度 5 星
    经典度 4 星
    字数 24.7
    个人评价 我的疑问:人可以说是现存最复杂的生物体。我是偶然看了书名后进来的。这个书名起的很大,正常来说都是没有多少货的书。然而,我读后发现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介绍生命的科普读物。本书出版于 2019 年。书中内容:生命永远在变化,永远不会达到稳定的平衡态。对于生物来说,生存并不是在一种“活着”的状态中享受,而是无休止地“努力”,以保持“活着”的状态。但正是这种繁衍的“冲动”在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所有生物学现象的根本。生命的繁衍过程并不是所有细胞一起努力完成一个终极目标。我们人类会很自然地这样想,因为我们喜欢讲故事,而且我们的人生中总会有目标,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生物都是如此。因此,我们告诉自己,生命的目标是繁衍后代,是构建躯体,是向完美进化(或者至少是自我完善),是把我们的基因一直传递下去。这些都是美好并且有益于智识的描述,却不是生命的终极意义。生命是一个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的过程。事实上,除非摧毁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我们似乎没有什么办法让生命停止。个人评价:书的内容非常新,也很丰富。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一个生物学新人来说。基本上整个生物发展史只要是与人相关的部分都讲到了,后面还有一点哲学的讨论。你可以从书中基本理清整个历史脉络,还有相关的各种科学尝试。作为科普读物值得推荐!关于如何制作一个人,这可能是整个生物学皇冠上的明珠了!解决了这个问题就相当于物理学里找到了大一统定理。整个生物学在 21 世纪里发展极为迅猛,也让人兴奋。这里有一大堆待解的难题,而这些问题又不是根本的难解,只是我们对整个生物学知之甚少。这就像是在未开发的河滩上去捡漂亮的鹅卵石一样,让人兴奋,随处可见珍宝。
    介绍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475898/
    编号 93
    书名 习惯的力量
    类型 心智
    作者 查尔斯•都希格
    推荐度 3 星
    经典度 3 星
    字数 17.1
    个人评价 我的疑问:习惯是否能很好的帮助你?没有习惯怎么养成习惯?这些方法有神经科学的支持吗?本书出版于 2012 年。是一本畅销书。本书讲述了:杜克大学 2006 年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人每天有 40%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由决定促成的,而是出于习惯。本书的所有章节都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如果弄清楚习惯运作的原理,习惯是可以被改变的。大脑依赖自动化的惯常行为也是有风险的。习惯往往有利有弊。习惯是这样产生的:把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拼在一起,然后培养一种渴求来驱动这一回路。要改变习惯,你必须留住旧习惯回路中的暗示,提供旧习惯回路中的奖赏,但要插入一个新的惯常行为。研究人员说匿名戒酒互助社的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强迫参与者识别能鼓励他们酗酒习惯的暗示和奖赏,然后帮助他们发现新的行为。这就是黄金法则;如果你用同样的暗示,提供同样的奖赏,你就可以换掉惯常行为,改变自己的习惯。如果暗示和奖赏不变,几乎所有的习惯都是可以被改变的。事实一目了然: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习惯,你必须找另一个惯常行为替代。而且当你和一个群体一起努力时,改变的成功性会大大提高。信仰也是必要的,而且它是在群体中培养出来的,即使群体只有两个人,结果也是一样。个人评价:本书实际上还是没有把形成习惯的原因讲清楚。这个问题应该从神经生物学方面去解释,但似乎还没有达成业内的共识。对于改变习惯,本书确实做了大量的论述,值得参考。
    介绍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45616/
    编号 94
    书名 象与骑象人
    类型 心智
    作者 乔纳森•海特
    推荐度 4 星
    经典度 4 星
    字数 19
    个人评价 我的疑问:心智问题,需要多看一下。乔纳森•海特的书,应该不能错过。一些书中把无意识比做一头大象,而你的意识就是那个骑象人。本书出版于 2006 年。很奇怪,本书的中文名竟然翻译成了象与骑象人,本书的英文名直译过来是:幸福假说:在古代智慧中寻找现代真理。所以,本书的主题是说如何寻找幸福。书中讲述了:我们该做什么,该怎么过日子,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许多人都曾这样自问过。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要帮助大家找到幸福及意义。我在积极心理学这个领域向来活跃,所以本书也可说是运用古代智慧来找寻积极心理学的源头,并探讨现今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佛陀便将人的“心理”比喻为野生大象。对人的“心理”的划分有四种方式,分别是心灵和身体、左脑和右脑、理性和感性、控制化和自动化。单靠意志力,控制化系统是很难打败自动化系统的。控制化系统跟一紧绷便疲惫不堪的肌肉一样,很快就疲软无力,举白旗投降。不过,自动化系统则是无须费力且全年无休地自动运转。一旦你了解刺激性控制的力量,就可以改变环境中的刺激,避开恼人的刺激来源。如果没办法这么做,那你就多想想它们不吸引人的那一面。比如,佛陀为了打破人对肉体的沉溺,便想出静观腐尸的方法。只要眼睛瞪着看会让自动化系统反感的东西,骑象人就能改变大象以后的欲念。以下就是三种最有效的变身秘诀:冥想、认知疗法及百忧解。这三种方法都会对大象产生影响,相当有效。个人评价:看书名你绝对想不到这是一本讲幸福的书。我之所以看本书,就是因为书名。因为我还看过一本书叫做:别想那只大象。大家都把内心的某种强大的东西隐喻成大象。而本书也是把快与慢中系统 1 与系统 2 隐喻成大象与骑象人。其实,大家都在探讨的是一类问题:人类的理性如何驾驭人类的自身。驾驭好像不太合适,而是相处之道。人类自身的很多自发机制太强大了,就像大象一样,很多时候都无法驾驭。通过这个隐喻,作者想探讨的是幸福之道。他的答案是进展原则与适应原则。就是往前走,适应你当前的环境,你就能获得幸福。😁多么简单。但你看一下他的论证,还是会发觉很有道理的。本书的优势在于作者结合了中西方、古代现代、宗教、道德、人类的发展史、生物医学史等所有能看到的价值观来讨论这个问题,所以有参考价值。在书的最后,还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刚好我最近也给别人回答了一下所谓人生意义的问题)。当然,这样的问题还是一如既往的没有答案。但书中论述的角度与材料都有参考价值。
    介绍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260640/
    编号 95
    书名 物质是什么
    类型 物理
    作者 吉姆•巴戈特
    推荐度 4 星
    经典度 4 星
    字数 18.9
    个人评价 我的疑问:物质,怎么定义物质?现在的物理学界有什么新的说法?本书出版于 2017 年。书中讲述了:1930 年之后,科学家们面对的局面越来越糟,哲学家的梦想变成了噩梦。物理学家们面对的远远不只是“两个基本粒子之间是否有某种关联”这么简单的问题了,而是一个由不同种类的粒子组成的“动物园”,其中许多粒子的性质甚至闻所未闻。一个简单而无可置疑的事实是,现代科学已经打破了我们在物理学中所有下意识的判断,尤其是在关于物质本质的方面。1. 牛顿根据物体的密度和体积来定义物体的质量,但是由于密度又只能用质量和体积来定义,这就成了一个死循环。2. 牛顿还将力定义成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改变物体的加速度。质量(或称惯性质量)是物体阻碍加速度发生变化的量度,但是这也不能用来定义质量。3.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正比于它们的质量,反比于二者中心之间距离的平方。4. 但是引力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力不同,它可以隔空产生作用,并不需要明显的传递介质。5. 尽管牛顿力学体系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它并没有真正地帮助我们理解质量是什么。相对论质量与经典质量在概念上确实截然不同,这一点只要做如下思考就会显而易见:相对论质量是一种联系,涉及某个物体和参考系的相对速度;而经典力学质量则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该物体在参考系中的行为无关。而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的则截然不同,并且与我们的直觉大相径庭。随着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从物质到原子,从原子到亚原子粒子,从亚原子粒子再到量子场和力,现在我们已经完全看不到物质了,它失去了有形性。物质也失去了原本的首要地位,因为质量变成了第二性质,它只是无形的量子场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将质量看作这些量子场的行为:它不是属于它们的某种性质,当然更不是固有性质。尽管我们的物质世界中充满了坚硬而沉重的物质,但量子场的能量才是至高无上的。质量只是能量的物理表现,而不是相反。个人评价:很好的一本物理科普读物。特别是与科学发展史相关,能帮你理清一些思路。对于现代科学的理解最困难的还是在于,你不清楚现代科学都发生了什么。我们的教育,只教导我们到了牛顿时代,后面的历史完全都没有学。牛顿是 1727 年去世,到现在有 300 年历史了。也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科学史观停留在了 300 年以前。爱因斯坦是 1955 年去世,从 1900 年到现在的物理发展、数学发展、哲学发展等等学科,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清楚是什么。好像这 100 年停滞了,或者没有任何用处。牛顿时代的人确实认为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已经到了尽头。而实际不是这样的。
    介绍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009802/
    编号 96
    书名 人心的本质
    类型 心智
    作者 丹尼尔 • 韦格纳
    推荐度 4 星
    经典度 4 星
    字数 23.2
    个人评价 我的疑问:心智的问题,有人能讲的更清楚吗?本书出版于 2016 年。本书是作者在被诊断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之前构想出来,这种退行性疾病慢慢破坏了他的行动能力。韦格纳邀请他的弟子库尔特·格雷帮他把想法转化成文字,这本书也成了他的最后一部著作。书中讲述了:从心智知觉的角度来看,善与恶并不是独立于人性而存在的神秘力量,而只是通过主体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事物。道德程度的高低=主体的能动性+受体的感受性。心智是矛盾的,它一方面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又极其模糊不清。当某事物非常像人类,但又不完全像的时候,人们对它的喜爱度会降低,这就是森政弘所说的恐怖谷。当某事物违背了我们最基本的预期时,比如动物应该有面孔,我们就会感到恐惧不安。事实上,只要机器人将它软弱、无助的一面表现出来,人们对机器人产生同情并不困难。相比有罪的坏人,为什么我们更容易指责犯错的好人?痛苦,就像所有的体验形式一样,是来自内部的感受,其他人根本无法触及。当然,这并不妨碍人们试图理解别人什么时候可能会感到痛苦。然而,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的有内省能力。心理学的一部分启发是,认识到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可能存在偏差,当涉及自我时,这种认识的扭曲程度最大。神经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 Michael Gazzaniga )认为,我们有意识的自我只是一位“解释者”,为我们的行为编造出事后解释。我们很少停下来思考我们对自己行为或其他事情的解释是不是错误的。相反,我们一直试着证实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事情,这种倾向被称为证实性偏差。有意识的决定发生在辅助运动皮质开始放电的 350 毫秒之后。简单来说就是,利贝发现在大脑已经开始移动手指之后,你才决定移动手指 21 。由于大脑激活早于你的决定,所以那根本不能算一个决定。相反,这就像有人把你扔出了飞机之后,你才“选择”跳伞。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利贝发现自由意志是幻觉。试图控制思想反而会使它变得更加难以驾驭。试图阻止头脑想某事物就像试图阻止三岁孩子玩崭新的玩具。当你告诉大脑不要干什么时,它会反其道而行之。个人评价:本书的内容也很丰富。作者是社会心理学泰斗。书中探讨了心智的本质,还讨论了很多道德的问题。对于心智的理解,本书确实做出了大量的论述,值得一看。
    介绍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288322/
    编号 97
    书名 算法之美
    类型 心智
    作者 布莱恩•克里斯汀
    推荐度 4 星
    经典度 4 星
    字数 19.4
    个人评价 我的疑问:本书好像不是讲算法,而是讲人生如何用算法。这个议题很有趣,值得一看。本书出版于 2016 年。书中讲述了:计算机算法也可以用来解答人类面临的这些问题。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经说过:“成功的投资是预见他人的预期。”纳什均衡可以帮助人们预测任何一套规则或激励制度的长期稳定结果。在困难的情况下,最好的算法都是关于在最少的时间内做最合理的事情,这绝不是要仔细考虑每一个因素,并把每一次计算都算到最后。生活实在是太复杂了。个人评价:这本书明显是写给计算机从业者,因为书里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性知识,可能对于没有从事过编程的人来说,很难理解。例如排序、调度、缓存、最优等等但本书明显不是一本计算机的教科书,而是把计算机的算法思想运用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行为其实是现代的一大趋势,就是:计算机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与我们的社会与生活息息相关。本书就是把计算机中的算法与我们生活中的决策相关联,通过算法来指导我们的决策。在特定场景之下,用算法来指导我们的决策有非常强的实际意义。所以这本书,对于你的日常生活应该是非常有帮助。与本书类似的还有:模型思维、系统之美,等等。最近五年,如果你还认为计算机仅仅只是编程,写程序,完成 app 。那你的思想肯定落伍了。计算机的很多原理与思想早已渗透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如说现在我们经常讨论的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里编程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反而是计算机如何与现实世界相关联,如:现实世界启发计算机该如何工作,计算机模拟现实世界如何工作。这一切都让我们发现,比起过去的编程与实现计算机系统内的封闭程序,新的这一切更让人兴奋。以后,我们无法在不了解世界的情况下继续编程了,我们必须从现实世界出发,把现实的思想投射到计算机世界里。这都是由于计算能力的大幅提升,计算平台的完善。计算机系统,终于开始慢慢营造第二个虚拟宇宙了。
    介绍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55731/
    编号 98
    书名 性的进化
    类型 演化
    作者 贾雷德•戴蒙德
    推荐度 4 星
    经典度 4 星
    字数 8.7
    个人评价 我的疑问:对于性,有这么多问题吗?本书出版于 1997 年。这本书从进化论的角度谈论了一个在中国非常神秘的话题:性。性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一种行为,大部分物种的生存都是要依靠性行为。关于性,本书讲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以及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例如,很多物种的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现象,人类社会的一夫一妻。普通动物的性行为发生在大庭广众之下,而人类的性行为比较隐蔽。还有:父子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女性与胎儿之间的关系,两性战争等等。你所思考过的大部分与性有关的问题都能从本书中找到相应的讨论。对很多人来说,我认为这绝对是一本开眼界的书。书的作者,戴蒙德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科普作家,他的代表作枪炮病菌与钢铁,我想很多人都听说过。他的书写的都非常之详细有很强的科学依据,值得一读。 书中讲述了:没有人敢断言,男性和女性在养育后代这件事上所做出的贡献是等价的。在绝大多数婚姻中,甚至在绝大多数社会中,两性对生儿育女这个过程的付出都极不平等。绝大多数雄性哺乳动物在完成交配任务之后,就会和自己的伴侣及孩子分道扬镳,因为它们要忙着追求其他雌性,以继续自己的交配大业。普遍来看,在育儿这件事上,不仅是雄性哺乳动物,实际上所有的雄性动物付出的都比雌性少得多,有些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虽然我们总是拿“两性战争”这个词来开玩笑,但这场战争既不是玩笑,也不是某位父亲或母亲就某一特定事件而做出的反常举动。现实情况是,符合某位男性遗传利益的行为不一定符合其配偶的利益,反之亦然。这一残酷的现实恰恰是人类痛苦的根源之一。自然选择以基因传递最大化为目的调整着对修复和繁衍的相对投入。不同物种对修复和繁衍的相对投入有所不同。有些物种在修复方面非常吝啬,能快速地产下后代,但也死得很快,比如老鼠。其他一些物种,比如人类,在修复方面投入巨大,能活上近百年,在此期间能生下十几个孩子(哈特派信徒),或 1 000 多个孩子(嗜血者伊斯梅尔)。
    介绍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218117/
    编号 99
    书名 崩溃
    类型 社会
    作者 贾雷德•戴蒙德
    推荐度 3 星
    经典度 3 星
    字数 43.4
    个人评价 我的疑问:对于社会的崩溃,从演化的视角能看到什么?戴蒙德的书一看到底吧。本书出版于 2005 年。本书一开始我并没打算读完,书的一开始的部分相当的冗长,但当分析到复活节岛的灭亡时,还是慢慢把我吸引进去。里面有大量的详实考古信息,为本书添加了一定的可信度。本书收录了复活节岛、波利尼西亚几个岛屿,玛雅文明,维京人等古代社会灭亡的详尽历史。这一部分写的很好,起码对我来说了解了大量不曾知道的国外古老故事。像这样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孤岛,人类是如何繁衍又如何灭亡的,确实有不少参考价值。作者及其重要的强调了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容错能力。书的后面部分讲述的现代社会,有些乏味。结论推理的有些草率,显得不是那么合理。还专门讲述了中国社会。我相信这本书对国内智库有一定影响,书中提到对环境的治理在国内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政策。戴蒙德的作品,作为有巨大影响力作家必须读一下。他释放出的观念与理论会影响很多人的决策。 书中讲述了:我所说的“崩溃”是指在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历经一段时期,人口数量和 /或政治 /经济 /社会复杂性的遽减与衰败。一个曾经强大的社会为何最终会走向崩溃?其人民的命运又是怎样?——背井离乡?(如果这样的话)又是为了什么?或者死于非命?浪漫的神秘背后,是一连串无休止的想象:这种命运是否最后会降临到我们生活的富足社会?过去的人类并非是盲目无知、差强人意的管理者,活该去承受丧失土地或惨遭灭绝的命运。他们也不是无所不知、极具良知的环境保护者,能够解决今日我们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据我所知,没有一个社会的崩溃可以完全归咎于环境变化,多少有其他的因素作用。当我开始计划写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领会到这些更为复杂的因素,我天真地认为这本书讲的就是关于环境的破坏。最后,我却归结出五点因素可用来解释任何类型的环境崩溃。其中四点:生态破坏、气候变更、强邻在侧、友好的贸易伙伴——对某个社会来说不一定非常重要。第五点因素——社会如何回应生态环境问题最为关键。
    介绍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5593/
    编号 100
    书名 简单的逻辑学
    类型 逻辑
    作者 D.Q.麦克伦尼
    推荐度 3 星
    经典度 3 星
    字数 5.4
    个人评价 我的疑问:逻辑学是一门科学。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学习过的科学。在现代数学、计算机系统等方面逻辑学精彩被提到。罗素说:“逻辑学是数学的青年时代,而数学是逻辑学的壮年时代。”数学即逻辑。我想先了解一下。本书出版于 2004 年。很短小的书。逻辑是我们思考、分析、争论和交流能力的基础。事实上,逻辑触及了我们所说的人类智能的核心。所以,什么是逻辑就很重要。虽然本书并没有探讨心智问题,但对于逻辑的表述是比较详细的。值得阅读。书中讲到:逻辑学(人类理性)的基本原理有 4 个。‖同一律‖表述:事物只能是其本身。排中律‖表述: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间状态。‖充足理由律‖表述: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矛盾律‖表述: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最有效的论证,其结论都是直言命题,清楚明确地告诉我们事物的真相是什么。
    介绍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52648/
    7 条回复    2022-03-04 12:38:40 +08:00
    felixcode
        1
    felixcode  
       2022-03-03 11:37:32 +08:00 via Android
    一百本书,平均 3.5 天一本,按一本 20 万字,你一天看五万多字的内容?
    dimlau
        2
    dimlau  
       2022-03-03 11:45:16 +08:00
    很多书其实并不用一字不落的读完。

    就我个人来说,文学类的基本都完整读,其他的经常会跳着读——有些观点显然妳是了解的甚至熟悉的,或者读了一部分已经感觉了解清楚了,那就可以略过。
    fgwmlhdkkkw
        3
    fgwmlhdkkkw  
       2022-03-03 11:50:32 +08:00
    看书是自娱自乐的事情,你别这样。
    Jeansh
        4
    Jeansh  
       2022-03-03 12:26:11 +08:00
    @felixcode 个人体验,常规书的阅读时间 3-5 小时(每小时 50 页左右),稍微厚点的 10±3 小时。一周两本书,一厚一薄平均合计 14 小时,每天 2 小时。这个难?
    alexecn
        5
    alexecn  
    OP
       2022-03-04 11:17:05 +08:00
    想象一下你多少时间会看完一本武侠小说、或者漫画书。
    例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 4 册,100 万字,可以顶 4-5 本我上面的书。一般人应该会一个星期内看完射雕。大部分人会更短的时间看完。

    好读的书,读起来会很快。
    conge
        6
    conge  
       2022-03-04 11:33:00 +08:00
    @felixcode 你是不信人家可以看这么多吗?

    我以前也不信,一年看一百本,哪里来的时间!得是怎样的速度!

    于是我打算试试。我从 2017 年开始试的。

    2017 年,我读了 63 本
    2018 年 79 本
    2019 年 87 本
    2020 年 105 本
    2021 年 137 本
    今年过去两个月,我已经读了 35 本。

    我现在就信了呀。
    felixcode
        7
    felixcode  
       2022-03-04 12:38:40 +08:00 via Android
    大概是你们看书比较快吧,比如射雕,那时也看了至少有大半个月的,不耐细读的书一般也不看。
    关于   ·   帮助文档   ·   博客   ·   API   ·   FAQ   ·   实用小工具   ·   3041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 25ms · UTC 13:28 · PVG 21:28 · LAX 05:28 · JFK 08:28
    Developed with CodeLauncher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