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EX = way to explore
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V2EX  ›  klaklakl  ›  全部回复第 2 页 / 共 3 页
回复总数  53
1  2  3  
@daqing 作为朋友圈的补充,让人们更易获取、感受社区(社区:网络社区+现实社区,社区不是我来了V2EX就能感受到,更惶论我认识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社区,可见社区有多难获得)
@zhuangbiaowei 从您的指导中学习到不少东西,谢谢,鞠躬!

各种想法、问题我前前后后思考了半个月,100多个小时,自以为想的很透彻了

无奈脑子很勤,笔头无能,语句不通,词不达意。

我更希望在与前辈们交流的过程中,准确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意图。

但是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由不得我胡闹。

再次鞠躬,给大家添麻烦了!
@zhuangbiaowei 又想到一点,其实一起踢足球不一定是为了足球。醉翁之意不在酒,唔…至少不单纯,比如我在软件园成立一个爱足球小组,加入进来的可能会是同行。人脉在没有丝毫利益冲突,大家分享各自对足球的喜爱中建立起来……至少,比和网上陌生人一起聊强,对吧?
@stranbird 稀疏性问题,采用订阅多个论坛的形式,保障足够的信息量。还有其他一系列的问题,我的需求分析里都有一定的解决办法,如果还有问题,请指出。
@zhuangbiaowei 哈,继续继续。最爱推衍产品了,之前都是自己推衍到兴奋的整夜整夜精神亢奋。
度娘抽风了,后续的运营篇传不到Blog上
运营推广打算采取四个方向进行:

1、校园,校园里有许多天然的微型群落。班级、社团、学生会,现在除了QQ群以外还能列举出别的产品为这些群落提供服务的吗?只要产品做得好,推广只要找到各种学生会干部,然后逐步覆盖到班长、社长,然后扩散到整个校园。
校园里还有另一个庞大的潜在群落,游戏玩家。特别是LOL、DOTA之类的RPG游戏,开黑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当然,对于游戏玩家来说除了游戏以外什么都不重要,不过在游戏的同时,现实里也能交一些朋友想必没有玩家会拒绝。
这里我只是初略的谈了一下,可以继续深入分析。

2、当产品覆盖面还不大的时候把社交定位精确到小区确实不可能。产品可以把定位区间放大一点,基于各种兴趣爱好的组织以及一些生活服务,动漫、游戏、旅游、二手交易、老乡会、摄影、音乐、读书会,逐步从线上交流开始逐渐贴近生活。以上列举的都是线上交流亦可,线下活动更佳的一些分类。

3、引入第三方机构,有钱大家一起赚才是真的赚。现实生活中潜在的群落,各色各样的会所、俱乐部、商家、机构,由他们主导社区,做社区,并从社区中获得利益。如果微博是大鳄们的狂欢,那么微论坛是小鱼小虾们的港湾。
就拿新妈妈们举例,一个覆盖周边的专注孕期妇女保养、胎教(咳咳,我也不太懂)的公司出面组织维护论坛,你觉得可行不?社区培养的好,公司自然财源滚滚,产品也会蒸蒸日上,一荣俱荣。社区是半私密状态,线上交流周边人都可以参与,线下活动由公司审核。

4、媒体、广告、微博营销、各大App市场……

产品的推广采用的是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细化…
正如我需求里提到的:罗马不是一天修成的,产品必须是可生长、可进化、传播性好的
它会从幼苗开始逐渐成长,长成参天大树,根也会越扎越深,直到贴近生活的方方面

再分析我的例子:

1.踢球/体育运动

体育爱好者只要有共同语言,是不在乎天南地北的。但是有时交流到高山流水觅知音,详谈甚欢的时候,是不是自然会想:能出来一起喝酒、吃烧烤 侃大山岂不更畅快?
线下活动是在大家线上交流到一定程度上自发举办的活动,产品并不具有强制性。
再谈场馆预订,举行线下活动当然离不开钱,活动组织者垫付无疑风险巨大,而且弄不好会伤感情。这时有个支付宝类似工具完全可以解决问题,活动者报名者把经费打到活动支付宝上,由活动组织者去办理活动事宜,活动结束后,大家确定支付,钱转到组织者银行账号里。
值得一提的是,假如产品成功,完全可以产生一类以组织活动谋生的人,这样一来活动的质量更能得到保障,参与活动者对活动组织者的评价优劣 也决定了活动组织者的生存空间大小。也许会诞生不少明星组织者哟。
选手实力问题,前文提到过,极爱运动者到哪都能找到一起运动的圈子。但是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来说,平常看比赛、看新闻、聊天基本能满足需要,要是一年有那么一两次足球友谊赛更佳,请问我哪里去找圈子?我想要的是一群平常聚在一起吹牛,小脑不发达四肢更简单的上班族,一起踢一场既不精彩又没水平但很欢乐的比赛罢了。

2. 新妈妈之间的交流

我也有一个很自然的故事,假设小薛是产品的使用者,最近发现自己怀孕了,以前从来不关注这方面的信息的小薛,开始打开App,加入以前都是一眼略过 XXX小区新妈妈交流社区,每天上面的信息,看看新妈妈们都在干什么,时不时的在上面提一些问题,小到小区里推婴儿车的妈妈很自然的打招呼,一问才知道是社区里很有经验的李妈妈,李妈妈传授了许多孕妇保养的技巧,随着小薛肚子越来越大,很自然的融入了小区妈妈们的大家庭。

咳咳,本故事纯属虚构,如不合乎逻辑,请指出。
@byron @evlos 谢谢,我看了@zeming 在V2EX发的招聘贴,也是错的邮箱… 我囧…,这是在考验求职者么?
@zhuangbiaowei
谢谢您的宝贵意见,“一公里”是虚指,因为用“附近”太空洞,这个距离由两个元素决定:

1、前期产品用户少的时候这个“一公里”可能是指整个城市范围,到了后期用户量大了每个论坛的搜索距离会越来越小。
2、系统根据论坛的性质、运营的情况(人数、举办活动多少)、与用户之间的绝对距离长短,来对附近的论坛进行排序。

距离不是为了限制朋友,朋友到哪里都是朋友。
但是你能号召到现实中的、论坛里、V2EX的朋友周末来一场足球友谊赛么?
假如特别爱足球,确实可以花很多时间找到一个圈子周末一起玩,但是这个代价有多大?
您爱人生了个小BABY,在家带孩子,您在外赚钱养家,您爱人想不想与小区里有婴儿的妈妈一起交流? 这个朋友能替代吗?

我需求里有几个我们与附近的陌生人交流前置条件:
朋友圈不能满足需求;
相比陌生的网友来说和熟悉的陌生人交流是更佳的选择;
找不到地方交流。

不知道我回答的能不能令您满意,如果有疑问,请提出来
度娘抽风了,发不了,和谐检测器也检查不出问题来。
@froo 太感动了,终于有一位评论这份需求分析了。 @ssword 确实有点过分
与别的产品的区别:
和地方性论坛区别:用户可以随意创建论坛,用户可以订阅自己喜欢的论坛,然后形成一个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论坛。
和百度贴吧的区别:可以订阅,每个贴吧的人实际很少十几到最多数百,单个贴吧每天只会产生几条信息。
和QQ群的区别:不是即时聊天工具,信息是以论坛帖子的形式,相比即时聊天增加了信息的时效性、社区性。
和豆瓣小组的区别:(LBS+豆瓣小组)=微型豆瓣小组 微型豆瓣小组+订阅+线下活动=本产品

2、是什么东东
是App,我心中的App界面
@sampeng 就没人这样评论么?“小伙子想法不错,但是你有没有想过XXXXX?你的XXXX需求有XXXX问题,想的还不够全面;XXXXX有点难以理解,需要表述清楚一些;还有请教前辈帮你看需求文档,不要挤牙膏似的一点一点的发,一次性写完了,大家才好给你一些中肯的意见”
呜呜呜~~~泪目
@zhuangbiaowei 爷,我求你了…告诉我哪里不够透彻好吗? 是我在《我们愿意和熟悉的陌生人一起做什么》需求不存在,还是有替代产品 ,还是我的实现方式有问题~~,求求你,Tell me!!,行吗?
@zeming 看了前辈的Blog,只能说想法都是相似的,只比谁做的巧妙罢了,哈哈。
这个邮箱w3cpart At gmail dot com 不存在,我表示很无奈
@susutou 前辈能给我你的联系方式吗?正如我的编写目的写的,真的很希望能有人把我心中那点自负狠狠的撕碎、踩烂。希望能指出产品哪里不自洽,感谢耐心看完我既不规范又不美观的需求分析。
@virushuo 我没看过那本书。看过几篇苏杰的博文,感觉对我没有意义,就没看了。看的最多的是社科类书籍,然后是人物传记,再然后是技术类。
技术类书籍对其中精妙的思想很喜欢,我花3天时间可以吸取其中60%的思想,剩下40%也许花3个月、三年也琢磨不透,而且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实践。对我来说那些时间,可以吸取10本书 60%的风光了,我看书,不为学习,只因喜欢。
谢谢你的无端臆测。
@frittle 谢谢,我图里只想说明筛选不足的绝对陌生人社交是行不通的,这里只想列举一个反例。毫无疑问Myspce不会放弃熟人社交专做陌生人交友,那样才真SB了…
@Raynal 评论的很中肯,昨天当着女朋友面作自我检讨的时候也是这样说的。
@westy @clowwindy @saturn @greatjam @kojp @sniper114713 @ming @chengxiao @luofei
感谢这几位前辈、同学提出的批评与鼓励
这是今天早晨起床写的我的设计的引言部分,如果感兴趣请继续关注,我会在今天写完。
http://goo.gl/zDKn3,请诸位指正,谢谢!
我只是对怎样呈现出用户想要的信息深深着迷。
我的设计是想让国内互联网用户每个人都能感觉到社区的气氛,产生:”我是社区的一员“的想法。目前社区气氛只是互联网上少数人的专利,我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可以回到二十年前,一个大院里的人互相看见都会笑着打招呼,小孩们可以一起玩耍,成年人也至少可以找到一群可以和自己踢足球的伙伴。
我是怎么通过产品设计来实现这一目标,有感兴趣的前辈吗?
明天我会整理出一份设计文档,感兴趣的前辈可以留下邮箱,谢谢。
被喷了这么多,确实有点压抑,晚安诸位。
@coderoar 老板有工作,大概只有1/3时间在公司。老板觉得互联网目前在电子商务、资讯、社交、搜索引擎上面很有潜力可挖,就组建了一个技术团队。交给一个产品经理与一个项目经理负责,老板不直接插手公司运作。
由于需求定义有很多问题,技术团队返工了几次,很伤团队士气。项目经理深感对不起团队,辞职了。产品经理压力也很大,从此大家都不敢再提需求的事了,只能在现有产品上逐步优化改进。
这时候我来公司了,实习了3周,完成产品经理分发任务的情况下,对公司产品提出了很多异议。相当于与现在产品经理直接发生冲突
与老板交流过几次,然后做了一个新设计,老板比较认同,让我多与现在产品经理沟通。但是我的每一步工作我都在推翻之前产品经理的工作,自己也没有资历,交流起来很被动。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昨天有事请假,利用晚上时间画了这张图,想进一步兜售自己想法。想法老板都比较认可,但是昨天老板问产品经理,有没有能分管给我的工作,产品经理说暂时没有。走的时候老板怪我没有与产品经理多沟通,对此我只能苦笑。
被辞退回家,标题党一回,吸引到了这么多前辈喷我,也是难得机遇,呵呵。
1  2  3  
关于   ·   帮助文档   ·   博客   ·   API   ·   FAQ   ·   实用小工具   ·   2044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 14ms · UTC 00:03 · PVG 08:03 · LAX 17:03 · JFK 20:03
Developed with CodeLauncher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